#榮格心理學 #鬼滅之刃 #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
緣壹與巖勝的故事我想鬼滅之刃的愛好者已經熟到翻掉了,但請容我對不熟悉鬼滅的人稍微講解一下。
繼國巖勝與緣壹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但弟弟緣壹在一出生時臉上就有奇怪的胎記,被認為是不祥之兆。緣壹就這樣刻意被他的父親冷落,但因他的母親維護著緣壹,才讓緣壹勉強生存了下來。由於繼國家是武士家族,巖勝理所當然地不斷地鍛鍊著劍術,畢竟他是未來要繼承家業的人。
然而,巖勝始終覺得弟弟孤伶伶住在一個沒有下人服侍的小屋裡很可憐,時常找空閒去探望他,也送了弟弟一根笛子,告訴弟弟如果想他時,可以吹奏那個笛子。
緣壹因此很喜愛巖勝這位兄長,一次看到兄長在練習劍術,緣壹說著也想成為像兄長一樣的劍士,但緣壹在一瞬間就把巖勝打不到的師兄打暈在地上,讓巖勝驚覺原來緣壹才是那個天賦異稟的人。
但對於緣壹來說,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他只在乎他身旁親近的緣分,包含他的母親、他的兄長,以及後來出現的妻子,他對於成為"最強的劍士"一點慾望都沒有。直到他的妻子被鬼所殺之後,他才拼命練習劍術與傳承劍術、呼吸法,就為了要殺鬼。
然而,對於巖勝來說,當他看見緣壹的天賦時,嫉妒之火燃燒了他的心,他不再是緣壹的兄長,而是競爭對手。然而,當他發現不論他怎麼做都不可能贏得了緣壹時,他便選擇了接受無慘的邀請,成為了永生不滅的鬼。
"故事一開頭,其兄弟的性格可說是完全的對立:富有卻惡毒的哥哥,以及貧窮卻良善的弟弟...榮格提出了在人內心中有一種傾向,就是讓性質相反的事物互相補足彼此的欠缺,藉此塑造出一個整體性,例如平常很軟弱、不敢主張自我的人,醉後會有令人料想不到的強勢發言,這便是他潛意識中所形成、與意識完全相反的態度,在自我控制因醉酒而變弱時,浮出了表面。"引自《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
不過,有時候人們會抗拒去承認自己還有另一面,甚至強烈地否定,榮格就會稱:那是陰影,即是自己的黑暗面。如同金鐘編劇徐譽庭曾說過,他的創作素材往往來自生活當中,他的朋友曾跟他提過不喜歡他寫的某某角色,但其實那個某某角色的原型就是這個朋友。
因此,徐譽庭表示"對於劇中角色的缺點感到不自在或反感的時候,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缺點在我們身上似曾相識。也就是說,我們常常不經意討厭自己的某些部分,卻又逃避面對這些缺點。"她所說的即是榮格所認為"陰影"。
回到緣壹與巖勝兩兄弟的故事,緣壹在臨死之前都在胸中放著兄長送他的笛子,巖勝卻一心想要打敗緣壹,成為最強的劍士;兄弟倆的心中都有著彼此,只是緣壹心中是愛,巖勝心中是充滿著恨。
因為緣壹的天賦,巖勝注定成為了影子,好比緣壹用的是日之呼吸,而巖勝只能學會對映著太陽光芒的月亮,月之呼吸。
巖勝厭惡著緣壹的天真也憤怒著上天的不公。
一心想變強的巖勝,不若緣壹只想要跟家人一起平平安安過日子,但在無慘底下,終究也會被無慘壓制著,而難以成為天下第一,他因此更厭惡著看起來無所求卻擁有著一切的緣壹了。
然而,當他透過敵人的劍照見到自己的面目時,就像我們將自己的關注放在陰影之中,有意識地看見自己一路走來是怎麼被陰影無形所牽引著時。巖勝突然之間清醒了,他看見了當初他最疼愛與憐惜的弟弟緣壹。
"這個是武士的姿態?這真的是我心中所願?我活了數百年難道就是為了這種事嗎?就算變成醜陋的怪物也不想輸嗎?就算吃人也想要變強?...不是的,我想要變成像緣壹你一樣啊!"直到巖勝看見在戰鬥當下變成怪物的那瞬間,他才真正照見了靈魂深層的渴望為何。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心中有緣壹也有巖勝,我們有很在乎關係、很守護著所愛之人的那一面,也有著像巖勝那樣倔強、不認輸、想要證明自己是最強的那一面,那個最強往往也是需要有他人來比較與見證,才能夠說自己是"最強"的,不是嗎?
在這個時節很適合談《鬼滅之刃》與陰影之間的關係,兩兄弟象徵著我們時常被他人看見的那一面,與我們刻意掩蓋與忽略的另一面,但從巖勝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照見陰影也算是一種招魂儀式(?)看見自己內在靈魂的渴望與初衷。
#美杜莎
在希臘神話故事中美杜莎要被柏修斯砍頭時,柏修斯也是透過鏡子的反映才能夠不被美杜莎所石化,順利將美杜莎的頭砍下來。
這都暗示著我們倘若要照見陰影,也需要保持一點距離,或是有信任或專業的人來協助,才不至於被吞噬或是石化。
倘若想要從童話故事中更了解榮格心理學的智慧或是讓自己踏上個體化的旅程,那麼《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將會是淺顯易懂的好書。在颱風可能來或不來的周末,都很值得翻開童話故事裡的心理學》透過童話故事照見靈魂深處的渴望。
感謝遠流邀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