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jpg 

當看到于美人在新聞挖挖哇介紹這部片時

我就非常有興趣

身為同志的一份子是一定要支持這部片

再加上又意涵著宗教與家庭的議題,所以我很想去看看

於是拖著室友、帶了好幾包衛生紙就出門了

(還好台中老虎城有電影)

騎車前往的過程中,還一邊哼歌

 

星期日晚上,我以為人會很多

但台灣人畢竟不看這麼沈重的電影

還是很開心地坐了下來

 

一開始,覺得Bobby跟媽媽相處的過程過於片段

可是可以感覺到他們一家人濃情蜜意的感覺

故事到了哥哥發現Bobby的心事有了轉折點

tempo很快,畢竟要在兩個小時內把所有細節交代完

Bobby承受不了母親老是以宗教的方式要求他改變

他離開,到了表姊家,表姊全心全意地包容,他也遇到了願意接納他的伴侶

過程中他仍試著讓母親了解,他是他,他不可能改變

母親是他的最愛,而母親不願意接受的他,卻是最真實存在的他

母親的不願意,成為他痛苦的深淵,他被埋在裡頭,無法動彈

於是,他選擇最後一條路,一條他母親絕對不可能接受的"生活方式"

 

這部戲的主軸擺在母親如何原諒Bobby與原諒自己的過程

即便我知道結局會是如何,但Bobby要跳橋的瞬間

我真的很希望他不要跳下去,一定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讓他的母親接受他

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喪親家庭

他的死是家人最無法承受的痛,無法說出口的傷口

他們有自責、悲傷、憤怒、難過‧‧‧等等複雜的情緒

尤其是哥哥,他既自責又憤怒

自責的是當初是他告訴父母Bobby的性取向,憤怒的是Bobby用這樣的方式離開他們

但最痛的仍是父母

他們沉默,用自己的方式舔舐傷口,直到母親遇到同志父母組織PFLAG(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他們才慢慢地走了出來

 

看完之後,我跟室友都頂了一雙兔子般的紅眼睛走出戲院

可我們都沉默,因為有太多想法跟情緒要消化

回家的心情,其實非常沈重

 

我覺得,身為同志、同志家庭或關心弱勢族群的人都應該看看這部片

因為我看完其實很感慨

雖然這故事發生在30年前,同性戀的權益仍是沒有被重視

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個時代,也慶幸自己被家人接受

只是這個時代對於同性戀仍是諸多的不公平與歧視

我們仍要繼續努力...

 

電影預告片

 ★金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電視電影類)
★艾美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電視電影入圍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螢幕演員公會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金衛星獎 最佳女主角入圍

真人真事改編

接受自己的兒子,竟成為她人生最艱難的挑戰

在眾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巴比是最受寵愛的兒子,他擁有著全家人的愛與期待,但這一切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就改變了。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是虔誠的教徒,她認為巴比只是生病,同性戀是可以被治好的;她也深信同性戀是絕不被容許的。於是透過各種管道,想盡辦法要治好巴比的「病」。身陷在教會、家庭及同儕壓力下的巴比,最後選擇了用死亡作為對母親的抗議,結束生命作為最後的妥協。而當巴比死後,他的母親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懊悔與淚水也喚不回逝去的生命。

瑪麗開始接觸與她類似的個案家庭,並接受各方的建言與不同的觀念,為了巴比,她決定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瑪麗的挺身而出,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而是每個家庭幸福的延續。

瑪麗葛瑞斯為同志人權所作的努力,讓她成為當代最有名的人權鬥士之一。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376
更新日期:2010-04-19

官網

 http://gaymovie.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于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